首页 > 淮安文史 > 淮安方言趣谈—数字篇(完整版)

淮安方言趣谈—数字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 2011-02-27 09:54  关注度:11871评 论  转 发  收 藏  打 印
来源:淮安新闻网  作者:朱小飞  编辑:淮安114网字号:[超大]  [中型]  [标准]  [小字]
导读:淮安是江苏淮语音系主要发源地,又称“淮语”。淮安方言指今淮安地区民间使用的主要语言。

淮安是江苏淮语音系主要发源地,又称“淮语”。淮安方言指今淮安地区民间使用的主要语言。淮安方言以明清时期淮安府城淮城(今楚州区 城区)口音为核心淮安口音。今使用口音以今淮安市政府驻地清河区为基准。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曾在其书中大量使用淮安方言。明朝时期,“淮语”曾被定为官方用语。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淮安人特别是小孩,语音已逐渐地接近普通话,而且大多都能熟练地用方言和普通话双语来说话。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淮安人,对淮安方言都有一种亲切之感,平常说起来没什么,但用文字写出来却确实有其幽默的成份和其特定的意思。

 

淮安方言趣谈·数字篇

自2010年4月11日《淮海晚报》连载朱小飞的《淮安方言趣谈·数字篇》后,屡遭转载。索性将所载之“淮安方言”转发与此。

1.一年大,二年小:按照常理,应说“一年小,二年大”,即去年小,但今年已大。俗语定格,乃百姓们的约定俗成。所以颠倒,肯定是想表达“年纪虽大却言行举止不够得体”之意。《红楼梦》第五七回:“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的,叫人看着不尊重。”《红楼梦》第七九回:“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

2.一亩三分地:意指所属地盘或势力范围。清朝皇帝为了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在中南海划出一块恰好为一亩三分的土地,每年都要前往“亲耕”,世代沿袭。后来此语便渐渐走出深宫,演变为“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之意。

3.一日三,三日九:指逐日积累,聚少成多之意。周立波《山乡巨变》:“搭帮一位本家借了我一笔本钱,叫我挑点零米卖,~,总多多少少赚得一点。”

4.一头滑,一头抹:淮安土话,形容事情的两头全部落空,意思是指事情彻底失败。例句:老王家的大丫头跟人谈恋爱,脚踩两只船,结果是~,一操两窝蛋。

5.一团玩意仗:淮安土话,原本指小孩子们在一起假模假样地玩打仗游戏(即“儿戏”),于是便有了“玩意仗”一说。玩意仗,扭打在一起形成“一团”,难解难分,故有了“一团玩意仗”一词。随后,“一团玩意仗”被引申为将原本很严肃的事情当儿戏。例句:都结婚生子的人了,还~,哪天能成人哦?

6.一退(推)六二五:原本与算盘及十六两为一斤的老式杆秤有关。过去的老式杆秤十六两为一斤,如果一斤物品的价格是一元,一两的价格就应该是六分二厘五,二两应为一角二分五厘,依次类推,算起来就便捷多了。买卖人在算账或打算盘时,都会很流利地说出“一退六二五,二为一二五……”这样的口诀。后来,此语被引申为“一推了之”之意,并被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口语之中。例句:出了那么大的纰漏,你~,搞没事人似的。你说没得责任就没得啦?

7.一五一十:此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将数目点清。二是比喻叙述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没有遗漏。《醒世姻缘转》第三四回:“叫他弄到官儿手里,没等见官,那差人先说你掘了银钱,?你一个够。官说你得的不止这个,掏着~的要。”《水浒传》第二五回:“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从头至尾,本本源源,滔滔滚滚的对那女子哭诉了一遍。”

8.一雾六层天:淮安土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吹牛吹到云里雾里,没有边际。例句:他们把外星人的本领吹得~的,简直神啦!二是指一塌糊涂。例句:她这个人人品太差,当面夸你搞花的呢,背后能把你说得~的。《丹阳方言词典》收录为“一雾成天”。

9.二百五:意指不明事理之人。古人以一千钱为“一吊”,五百钱叫“半吊子”,而“二百五”又是“半吊子”之一半,以此喻人自然连“半吊子”也不如。齐如山《北京土话》收录此语,义为“半吊子”。沈家彪《吾土吾语》注释为“鲁莽、傻气之人。”市内常将二百五简称为“二五”或“二”。另外,由此还派生出“二五刮搭”、“ 二五郎鸡”、“二五啷当”等词。

10.二刀毛子:淮安土话,专指女性的齐耳短发。何为“二刀”?有“二刀”则必有“一刀”。据老年人讲,旧时女性出生后剃胎毛谓之“一刀”,往后则不能再剪,姑娘一律梳辫子,妇道人家一律窝鬏。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共产党政府为了移风易俗,先后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曾广泛动员广大女性剪去长发,以示向旧社会告别。于是,便有了“二刀”之说。孰是孰非,尚无定论。例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成年女性大多都是~发型。

11.二两棉花:淮安土话,原指弹棉花,二两重的棉花见不着弹,故有“二两棉花——不弹(谈)”之歇后语。后引申为“不值得”、“见不着”之意。例句:这么点小生意,咱俩是“二两棉花——不弹(谈)”。

12.二抹耷头:淮安土话,意指很浓稠的粥。市内盱眙、金湖等地亦有“二抹头”一说。例句:这哪叫稀饭啊?简直就是~,喝不起来啊。

13.二龌愣子:淮安土话,意指言行、举止不知分寸。与此语意思相近的有“没高量低”、“三马神道”等。例句:他的爸妈都精精灵灵的,他怎么搞~似的,不知好歹透顶。

14.二五一凑:淮安土话,意指两个或多个方面的不利因素都集中到一起,大有“船漏偏遭顶风浪”与“黄鼠狼滑咬病鸭子”之意。例句:她成绩本来就不怎么好,加之考试吃场子,况且还病毒性感冒,结果~,她没考上。

15.二一添作五:此语与珠算的“归除法”有关。“归除法”是前人在算盘上计算除法时利用口诀而不用思考的拨珠方法。每句口诀均由五个字组成,第一个字表示“除数”,第二个字表示“被除数”,第三至第五个字表示拨珠动作和计算结果。后人在日常生活中便常常用“二一添作五”来表示两人平分东西。《三侠五义》第二回:“好好儿的‘~’的家当,如今弄成‘三一三十一’了。”

16.二姨子:淮安土话,原来特指没有性功能的阴阳人,后引申为阴气较盛的男人,贬义。例句:你看他那死样子,二姨涡?的,活像女人形,标标准准一个~。“姨”,发入声。与此语相近的有“二姨奶”、“二姨涡?”、 “二姨奶脚则(趾)盖子”等。

17.不成二万:原为麻将术语,后引申为“不像样子”之意。例句:别提他,那个人简直不成个二万。

18.不当二百钱数:意指明知某人或某物不错,但心里并不瞧得起,且不将其当回事,义同于“不把豆包当干粮”。例句:我那老头子人前人后总夸我不错,但一到关键时,就不把我当二百钱数。

19.两不找:淮安土话,生意双方形成共识,互不向对方作任何的经济要求与补偿。例句:我陈年寒里借你50块钱,现在把你一袋大米。~了,行吧?

20.两大字不识一个:多用来形容文盲或不通事理之人。此处的“两大字”是指男、女。例句:他呀,~,到城里上厕所都困难。

21.两焊子:淮安土话,意指人或物因外力作用而硬被?合在一起。“焊”,发入声。例句:这面团子没和匀,简直就是个~,怎么包馅子啊?

22.两好?一好,三好?到老:意指两方面或多方面都心怀真诚,凝心聚力,就能保持长久的融洽。例句:李明的两个儿子尽管不是亲生的,但比亲生的还要亲。真可谓是~啊。《明清吴语词典》收录了“两好合一好”一词,语意与“~”相同。“?”乃古字,发入音。

23.两合两开:淮安土话,意指结果或结论还不能确定,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例句:究竟能不能与他结婚,还~的,说不准。

24.两面光:意指正、反面均很光滑,常用来形容圆滑之人所做的圆滑之事。《官场现形记》第四九回:“凡事不能光做一面,总要两面光。”

25.两头大:喻指矛盾双方互不相让,不容调解。例句:婆媳之间闹意见,儿子夹在中间一时很难协调,~。

26.两眼溜叽:淮阴土话,形容因境况窘迫而显露出呆滞的眼神。例句:某人打麻将时,老婆催着回家,小情人在一旁还指手画脚的,本来牌技就差,结果输得~的。另外,还可以说冻得~、饿得~等等。

27.穷讲二百五:淮安土话,形容人穷吹海侃得不着边际,像个二百五。例句:你别在这儿~啦,赶紧做事去。

28.三不足,四不艾:淮安方言,此语是由“三不足,四不尽”演化而来。“三不足”,典出于《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司马光曾强加给王安石一个“三不足”罪名,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四不尽”,典出于《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哪四不可尽?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艾:古字古音,即尽、止、绝的意思。后人在日常的口语交往中,将“三不足,四不尽”渐渐衍变成“三不足,四不艾”了。例句:你现在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既有名,又有利,就别再~的啦。

29.三个不来:副词,意指动不动,动辄。例句:他老婆很刁蛮,~就睡地打滚撒泼。《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此语。

30.三花两绕:淮安土语,与“三下两下”一词一样,原来专指魔术师玩魔术时的敏捷动作,后引申为动作敏捷、办事迅速。例句:这么多的家庭作业,他~就做好了。

31.三棱八拐:“棱”与“拐”均是“棱角”,意指说话、做事情绪化,有不尊重长辈、领导或师长之意。例句:都是自家人,有什么话好好说,别~的,让人听了胀气。-涟水网$ M! ?" o$ y6 ^7 R, S6 a/ K  s( J

32.三六九等:意指将人或物按等级划分,且有种种差别。典出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将人分为上(上智)、中(中人)与下(下愚)三等。而每个等级中又分为上上、上中与上下;中上、中中与中下以及下上、下中和下下三等。后人(据说是元朝时期)也有将人按贵贱分为十等之说: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有此可见,但凡著书立说、舞文弄墨者的地位卑下得连娼妓都不如,真正的臭老九也。曹雪芹《红楼梦》第七五回:“只不过这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这么~儿的了。”

33.三马神道:淮安土话,意指言谈举止不正常。“神道”,典出于《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大为修冢茔,开神道。”例句:这个人有点儿~的,托他办事不牢靠。

34.三文不值二文:意指将商品或者物品贱卖。1853年,清朝政府先后铸造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接着又增铸当五大钱,并拟铸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大钱三种。各种铜大钱发行不久,因市面折算日贱,流通渐形壅滞。如当千大钱,只作七百、八百文或五百、六百文售用;当五百者作三百、四百文售用。由于大钱不断贬值,1858年,当十铜大钱几至折二折三。次年,一度竟至以十当一。此后北京城虽仍行使当十铜大钱,但每枚仅值二文而已。于是,“三文不值二文”一词几近成为当时的普通话。例句:我家原来的那台电视机可是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啊,后来被我~地贱卖了。

35.三下五除二:原本是珠算中最基本的加法口诀之一,其意是在算盘的下档上有二粒珠,也就是数字为二,再加上三粒上去,操作时应从上档上拨下一粒珠,减去(即除去)下档上的两粒珠,总数为5。后来,便逐渐被引申为“迅速、快捷”的意思。36.三一三十一:原为珠算口诀,类似“二一添作五”,是说10除以3商3余1。后来逐渐引申为“三个人均匀分东西”。例如《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也只得‘~’,合那两个人,每人‘六百六十六’的平分。”

37.是三不是三:淮阴土话,意指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与“不问三七二十一”意思相近。那么,为什么是“是三不是三”而不是“是二不是二”呢?据老年人说此语应是“一是一,二是二”的语意延伸,表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冲上就办。这,大概就是此语的来历吧。例句:遏制小偷猖獗的有效办法,就是~,逮到割耳朵,包管他一辈子都不会再偷东西了。

38.下三烂:旧时吃面,首先要将粮食磨成面粉。而磨面的过程却需要好多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把粮食置于磨顶面,而后通过磨眼将粮食碾压成碎渣,落入磨盘中。磨盘中被碾压过的粮食又被收集到筛子里筛,筛子上面的粮食碎渣再倒在磨顶面。这第一道工序,叫做“一烂”。而经过第一道工序的粮食碎渣通过磨眼再磨下来,就成为“第二烂”。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所有粮食都变成面粉为止。之所以叫做“烂”,大概是因为将完整的东西碾得“烂”碎。原则说来,“前三烂”出面多,且所出之面皆出自于粮食内核,质量好,孝顺的儿女往往将“前三烂”所出之面用以孝顺老人,而将多为粮食麸皮所出之面的“下三烂”留给自己食用。于是,“下三烂”便被引申为“不是好东西”、“不是正经东西”。例句:那女人是个~,怎么能介绍给你弟弟做朋友呢?

39.猪头三:源自于古代祭祀。大户人家祭祀祖宗时必须具备猪头一只、牛头一只与羊头一只这三件祭品,称之为“大三牲”;小户人家须备猪头一只,公鸡一只,鲤鱼一尾,称之为“小三牲”。无论是“大三牲”,还是“小三牲”,均以猪头为首,所以又称“猪头三牲”。“猪头三”实际上是“猪头三牲”的省略。按照旧时风俗,祭祀在户外的祭品是不作兴食用的,但一些游手好闲与蠢笨之人因腹中无食,便常常偷而食之。久而久之,“猪头三”一词便衍变为泛指那些处事愚蠢之人。另有一说:在古代祭祀供奉神灵和祖先时,通常要供牛、羊、猪三牲之头。在排列顺序上,应是牛一,羊二,猪三。这三牲中,猪是其中最蠢笨的,光吃光睡,就是不知干活。于是,人们便用“猪头三”来形容蠢笨之人。

40.四两充一炮:据说过去一个炮弹的炸药唯有8两才可足数,有一个专司炮弹制造的长官为克扣银两,擅自将每个炮弹的炸药份量由8两改为4两以充一炮。显然,炮弹的质量是不行的。后来,此语便渐渐引申为“充能”、“显本事”、“能不够”等。例句:你那点能耐我能不知道?别四两充一炮啦,瞎答答丢人

41.四四如意:在淮阴方言中,“四”与“死”、“屎”同音,认为是不吉的。但如果是两个“四”合起来,那就成了“八”或“八”的倍数,应该是吉祥的、如意的。人们为了讨吉利,每逢“四”时,生怕被“死”与“屎”沾边,便立马说“四四(事事)如意”。

42.五二八鬼:多指人的不正经行为或来路不正的货物,也有“五二抹鬼”一说。例句:你不小啦,别成天~的,说说就能带女人了。你开门面我并不反对,但你所进的别都是~的货物,否则卖不出去你搬石砸天啊。

43.鬼讲六国:典出于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合纵连横游说六国的西向奉秦之举。于是“精神六国”、“吃尽六国”、“说破六国”与“神气六国”等词语便被一一派生而出。例句:你别一天到晚鬼讲六国的,好不好啊?

44.六六大顺:为吉祥语。在淮安方言中,“六”与“禄”谐音,因此人们都喜欢将“六”作为自己的幸运与吉祥数字。其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易经》的六爻之说,六爻与六爻相重为一别卦,而其中一卦为顺利之意。二是来自春秋战国时期卫国上卿大夫石?的治家格言:“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统称为六顺。此后,“六”便成了吉祥与和顺的代名词。

45.灰泊六秃:意指灰头土脸,一副邋遢相。最早出处见于苏东坡与大和尚佛印的一副千古绝对:一日佛印见沟中有鳅,谓东坡曰:“十百小鱼沟内滚,泥拌千鳅。”东坡脱口而云:“三双和尚灶前蹬,灰泊六秃。”究竟是先有“灰泊六秃”一词,还是先有千古绝对,而后“灰泊六秃”才被广泛用于百姓的口语之中,无从查考,不得而知。

46.晕头六冲:形容人浑浑噩噩。淮安还有“昏头六冲”一说。“六冲”,典出于《易经》的“六冲卦”:凡占得六冲卦者,均主不顺之象,即中婚难成,办事难就,唯有官司和产育遇之则吉。因此说凡事占卜如遇“六冲”,皆昏晕。例句:你别整天~的,没个正形。"

47.七大八:亦说“七打八”,是指十中有其七八的意思,几近成功。张南庄《何典》第二回:“前日造庙时已将银子用了~。”《简明吴方言词典》与《盐城方言大词典》均收录此语。

48.七大八小:形容大小不一或零落的样子。《西游记》第四七回:“~,就叫出有三四十人。”《老残游记》第十回:“有几张树根的坐具,却是~的不匀。”《红楼梦》第一百八回:“这十二钗说是金陵的,怎么家里这些人如今~的就剩了这几个。”

49.七箍八匝:亦说“七股八杂”,意指无论大小、类别、型号,全都囊括其中。据老年人说,此语与箍桶匠箍桶有关,似有道理。例句:他每月的工资、奖金、津贴与出差补助,~加起来能有5000多。《扬州方言词典》收录为“七估八杂”,似乎不妥。

50.七鬼八鬼:淮阴土话,意指多次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设法骗取他人的信任。例句:他一天到晚~的,把人家小姑娘的肚子都搞大了。

51.七和尚八样腔:意指各行其是,步调不一致。例句:今后无论是谁,都要按组织程序办事,绝对不允许~的。

52.七花倒扁:淮阴土话,意指采取坑蒙拐骗之手法以骗取他人的信任,其语意较之“七鬼八鬼”要重。例句:他这个人对谁都是~的,结果怎么样?进去啦。活该!

53.七七八八:意指零零碎碎,各式各样,其意与“七箍八匝”相近。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9章:“他于是就~给润叶说了老半天,除过关于将来生育方面的困难外,他主要阐述了这门亲事的好处。”例句:她每月工资~加起来能有3000出头。

54.八成:典出于古代官府治理政务的八种成规:《周礼?天官?小宰》“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二曰听师田以简稽;三曰听闾里以版图;四曰听称责以傅别;五曰听禄位以礼命;六曰听取予以书契;七曰听卖买以质剂;八曰听出入以要会。”如今,其语意已发生了变化,大体有两层意思:①喻指十之有八。老舍《骆驼祥子》“或因家庭的关系而不敢白耗一天的,大概就多数的拉~新的车。”②意指多半,大概。

55.八大碗:亦说“八样头”。源于清朝乾隆期间的满汉全席,主要分为“上八珍”、“中八珍”与“下八珍”。而淮安境内所说的“八大碗”,通常是指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计划经济时期淮安乡间待客吃请的招待规格:大致是四荤四素共八样菜肴,主要是由鱼、猪肉、豆腐、蔬菜等制作而成.

56.八K: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淮阴县城向北8公里的地方有座火葬场,淮阴人常以此骂人。例句:你死~去,别在这滩犯嫌好不好?

57.八里八庹:淮安土话,形容两者间距离很远。庹,入声,即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长度。例句:我与她家相距有~那么远,见面机会很少。

58.半斤对八两:喻指两人(或物)差不多,贬义。我国秦朝以后直至清末所执行的斤两标准是十六进位制,即十六两为一斤。民国以后,原先的斤两标准逐渐被十进位制所替代。在此过渡过程中,“半斤对八两”的语意便渐渐被引申为“两者差不多”之意。类似词语有“大哥莫说二哥哥——两人差不多”。例句:“你俩是~,没一个好东西。”

59.小斤八两:原指小生意人为了短斤少两而将十两为一斤的秆秤特制成八两为一斤。后来,“小斤八两”便由本义“不足秤”渐渐引申为“瘦弱”、“瘦小”。例句:你那~的样子,还想跟我打架?

60.小九九:原指《九九乘法口诀》,民间称为“小九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九九乘法口诀”的使用,这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籍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六三十六”等例证。如今人们一般把那些工于心计的人形容为心里有“小九九”,将一心只为自己打算、谋算的行为,喻为“小算盘”。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你哟,小九九也不知怎么打的。”

61.十不全:意指绝对的残疾人。“十不全”究竟是哪十不全呢?按民间传说,应是眼瞎、耳聋、手卷、腿拐、口偏、齿缺、头秃、脸麻、鸡胸、驼背。不过这里的“十”泛指多,不一定单指外貌的十种残缺。据说,十不全是民间的健康之神。他原为健壮英俊的青年,因看到民间多疾病,乃立志学医,在自己身上扎针试药,受尽折磨,成了“十不全”的残疾人。例句:小丫头,你别口,找个姑爷是个小巴狗;小丫头,你别蛮,找个姑爷是个~。

62.十三点:贬义,《中国方言土话地图》注为:“说话行为不合常理,令人讨厌的人。”据《上海俗语》的作者钱乃容考证,此语乃西方语意译而来。“十三”,西方人眼中的不祥数字,典出于耶稣“最后的晚餐”,出席者一共13人,为西方人所忌讳。此语引入国门后,不知何故又多了个“点”。淮安常常以此来形容“因呆、傻、痴而致使其言行举止脱轨”之人。

63.板板六十四:清朝顾张思《土风录》:“古执不活动呵为版版六十四,此钱局中语也。局中铸钱范土为模,每模三十二钱眼为一版,两版对合则六十四矣。”《中国方言土话地图》注为“一本正经”。市内常含有贬义,多形容说话做事慢条斯理而不知变通之人。

64.七十二啷哩?:泛指各行各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各色人等。淮安人每每提及“三教九流”一词,总喜欢跟上一句“七十二啷哩?”。唯有如此,好像方能将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及相关的各色人等全部囊括进去。例句:这些人都是三教九流,~的,没得一个是正经人。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