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美退役军人 > “红土地”上的痴情“老兵”——记首届“淮安最美退役军人”朱林

“红土地”上的痴情“老兵”——记首届“淮安最美退役军人”朱林

发布时间: 2019-12-26 20:45  关注度:3787评 论  转 发  收 藏  打 印
导读:在“红土地”刘老庄村,朱林的口碑呱呱叫。这个土生土长的刘老庄人,自2009年回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以来,至今已为这个昔日贫困落后的村庄,整整奉献了十年岁月。

淮海晚报讯:在“红土地”刘老庄村,朱林的口碑呱呱叫。这个土生土长的刘老庄人,自2009年回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以来,至今已为这个昔日贫困落后的村庄,整整奉献了十年岁月。

●胆子大有闯劲

如今的刘老庄是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50万元,朱林也因此被评为“中国新农村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前不久还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朱林曾经是一名军人。1973年,年仅18岁的朱林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83444部队修理连的一名战士。1977年5月,退伍返乡的朱林,先后担任过村生产队长、村委会副主任、乡水利站副站长。

十年前的那个夏天,正在泰州搞建筑工程的朱林,被邀请回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我是刘老庄人,更是一名老兵,组织上需要我,红土地召唤我,我必须义无反顾。”朱林回忆说,上任第一天,他提出“环境生态化、住房多层化、农民企业化、家园旅游化”的五年发展目标,“农民医疗保险、新农保、水费,全部村集体负担,不要老百姓掏一分钱”。

这一番话炸开了锅。村“两委”班子成员七嘴八舌议开了:“这目标太没谱了吧?”“要企业没企业,要钱没钱,还欠7万多外债,拿什么帮老百姓交钱?”

闲言冷语压弯腰,“可朱书记压根不睬”,时隔四年后,村民苏炳文对朱林服服帖帖:“老朱认准的事,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那脑袋瓜就是个‘铜头’!”

“手里没把米,唤鸡都不灵。”朱林说。为此,他把自己的天元建筑公司资质借给村里,成立村天元建筑公司,又拿出50万元无偿借给村里。书记如此,还有啥说的?大伙纷纷加入进来,七拼八凑借给村里127万元,买了一台挖掘机、一台压路机。结果,半年时间,127万元顺利回本,村集体的欠债也还了。

●能吃苦有爱心

村集中居住点——“红色家园”建起来之前,村民散居在36个老庄台。朱林算了一笔账:拆旧房建楼房,既能为村里新增土地1200亩,又能利用城乡土地指标置换争取到建设资金,还能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一举多得。问题是,老百姓老房子住惯了,真要住了楼房,这往后种地咋弄?“我放着一年百十万不挣,回来一年拿几千块钱工资,图啥?大家放心,种地的事别愁。”朱林一席话,给村民吃了“定心丸”。那阵子,朱林挨家挨户串门,大小道理给村民讲了几“车皮”。最终,整个拆迁用时一个月,没一户闹矛盾。 村民苏炳文最常念叨的是:“朱林为了这片‘红土地’,腿都快跑断了。”为了从山东临沂请老板到村里投资日光能大棚,朱林前前后后跑临沂7趟。老板进了村,朱林又跑前跑后,锅碗灶具、床单被褥、洗漱用品,全挑好的置办,一直忙到大棚落地生根。

项目有了,朱林又跑连云港、福建、扬州,带着村里大户边考察边招商,千亩食用菌、千亩葡萄园、千亩精品苗木园等现代高效农业项目落户刘老庄,投资10亿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如今已成为村里的“聚宝盆”。这些项目,每年给村里带来100多万元收入,还掀起了外出务工青年的返乡潮,涌现出种养殖大户50多户,年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

“老兵”朱林,不仅能干,还有“热心肠”。建“红色家园”采取“拆一还一”的置换办法,新房子面积最小的86平方米,有的困难户家房子小,拿不到那么多面积,怎么办?“朱书记带头捐‘平方’,其他党员跟着捐,要不我能住上新房?”病灾户刘以成说。特困户洪殿斌、金亮也分别多得了28平方米、30平方米的捐赠面积。

刘老庄有个村规:村民凡是到区级以上医院住院的,村干部全部要去看望,村里根据病情、家境另给500元到12000元不等的救助。2010年三夏大忙,村民苏培友病倒住进区医院,整整昏迷26天。可等他出院回到家,6亩多麦子早已变成了4800斤小麦,齐崭崭堆放在家里,“机械、人工、油费一分钱没要我掏,还送来7000多元捐款”。

十年奉献,一片痴情。回首过去十年的历程,朱林目光坚定,言语动情:“作为一名老兵,我所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身为这片‘红土地’的带头人,要时刻传承好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通讯员 吴涔雪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