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念好“土”字诀 打好“特”字牌 唱好“产”字歌,淮安区:“土特产”承载乡愁助农增收促进振兴

念好“土”字诀 打好“特”字牌 唱好“产”字歌,淮安区:“土特产”承载乡愁助农增收促进振兴

发布时间: 2024-04-01 16:03  关注度:1788评 论  转 发  收 藏  打 印
导读:春暖花开,淮安区河下古镇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李三吉钦工肉圆、岳家茶馓等“土特产”门店吸引众多游客品尝购买。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淮安区深挖“土”的资源,做足“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孕育大量具有“土”的基础和“特”的优势的乡村“土特产”,打造特色鲜明的乡土品牌,让“土特产”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春暖花开,淮安区河下古镇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李三吉钦工肉圆、岳家茶馓等“土特产”门店吸引众多游客品尝购买。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淮安区深挖“土”的资源,做足“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孕育大量具有“土”的基础和“特”的优势的乡村“土特产”,打造特色鲜明的乡土品牌,让“土特产”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念好“土”字诀,留住“乡愁味”

走进河下古镇花巷,诱人的茶馓香气扑鼻而来。岳家茶馓第八代传承人岳云飞用两根长长的竹签挑起细细的“面条”,快速绕成梳子状,放入沸腾的麻油锅里,出锅的茶馓宛如金线,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店门口聚集的食客在一旁翘首等待,刚出锅的茶馓很快被一抢而空。

如今,在河下古镇,岳家茶馓是最具代表性的百年老店,老一辈留下的传统手艺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淮安区美食众多,除了茶馓,钦工肉圆也不可或缺。“钦工肉圆撂过墙,拾起还是圆又光;掉在地上跳几跳,吃到嘴里嫩又香。”短短四句民谣,便将钦工肉圆“圆、弹、嫩、香”的特点一一道出。位于河下古镇的李三吉钦工肉圆是一家百年老店,肉圆制作技艺至今已传承六代。

“土特产”之“土”,源于一方水土。一个茶馓、一个肉圆、一碗豆腐脑,看似普通的“土特产”,不仅凝聚着乡愁乡情,还映衬着万家灯火,牵动着产业振兴的未来。淮安区立足本土,用足用好优势乡土资源,推进“一镇一特”产业,深化与省市农科院、南农大、扬大等院校(所)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亚夫工作站、科技小院,实施“土特色”集成科技创新和示范应用,深入开展“一镇一品一万亩”行动,紧紧围绕“三特”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淮安印记”的特色农产品。同时,推进钦工肉圆、博里羊肉、朱桥甲鱼、文楼汤包等非遗类“一镇一特”美食产品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特色产业无缝对接。

打好“特”字牌,擦亮“金招牌”

淮安区自然资源丰富,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都能找到各自的富民产业。近年来,车桥镇芡实特色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全国芡实种植面积最大的单体乡镇,涌现出创兴德(淮安)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芡实生产加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村民们提供新的致富途径。

目前,车桥芡实已形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特色农产品芡实产业体系,种植面积约4万亩,占全省芡实种植面积的33%以上,年总产量0.25万吨,产业综合产值达2.1亿元。创兴德(淮安)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杰介绍,规模化种植芡实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芡实采收季大概持续两个月左右,人工紧张,不少周边村民前来务工,每人每年增加收入约2.3万元。2023年,淮安车桥芡实进入“苏韵乡情 百优乡产”推介名单,并荣获“淮味千年”市级产地商标(淮安芡实)授权使用单位。

春风拂面,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走进位于石塘镇的淮安蒲菜推广示范基地,只见水塘内的蒲菜迎风摇曳。

“我们采取绿色、生态种植模式,不施农药和化肥,选择深水淤泥种植,保证蒲菜的口感和品质。”基地负责人朱国红告诉记者,淮安蒲菜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被列入江苏省品牌农产品名录。

近年来,淮安区围绕淮安蒲菜、车桥芡实、淮扬米糕、淮安茶馓等特色品牌,重抓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培,提升特色品牌产业,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涌现出复兴“农村东哥”牌小玉米、钦工“条沿”翠冠梨、流均荷藕等一批优质“土特产”,擦亮了淮安区乡土特色产品这块“金招牌”。

唱好“产”字歌,绘就新“丰”景

乡村产业竞争,正逐步由单一的产品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唱好“产”字歌,要在“链”上拓展、在“融”上发力。近年来,淮安康得乐食品有限公司立足蒲菜系列产品的研发推广,在石塘镇建淮村投资建设1000亩淮安蒲菜推广示范基地,带动当地用工50人,土地租金及基地用工费用达60万元,将小小的蒲菜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特色产业。江苏淮安淮香源食品有限公司精选顺河当地优质大米和糯米,凭借独特工艺,把松糕生产工厂化,如今已成功占领“淮扬米糕”80%的市场份额,服务众多大型超市、酒店及流通市场。

在位于苏嘴镇的淮安区农业现代产业园记者看到,一排高标准钢架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群众辛勤劳作。连日来,苏嘴西瓜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打孔、下苗、浇水……村民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抢抓农时,移栽西瓜幼苗。

“小西瓜”撬动富民强村“大产业”。近年来,苏嘴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走特色化西瓜发展道路,从新优品种引进、有机标准生产、功能性西瓜开发等多种途径,形成了早熟西瓜、礼品西瓜、特型西瓜等特色西瓜产品类型,打造出国内领先的西瓜产业基地。该镇连续3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

苏嘴镇农村工作局局长唐勇介绍,苏嘴西瓜是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常年种植约2万亩。通过“示范+新型经营主体”的模式,依托省级淮安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平台、省市科研院所和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开展品种选育、品牌宣传和标准化生产,实施“互联网+农业”计划,推进“一村一品一店”、举办苏嘴西瓜丰收文化节、发展电商等,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土特产”貌似普通,内里大有乾坤。缺了“土”,产业根基不稳;失去“特”,竞争优势不足;没有“产”,发展难以持续。据悉,淮安区将继续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做大做强新时代的“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升级,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筑牢产业根基。

■融媒体记者 杨 尚 王正道 潘梦洁,通 讯 员 黄 洁 张 亚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