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凝聚强大精神动力——淮安人民的英勇抗争与历史贡献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凝聚强大精神动力——淮安人民的英勇抗争与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 2025-06-06 10:13  关注度:742评 论  转 发  收 藏  打 印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张春荣,刘波  编辑:淮安114网字号:[超大]  [中型]  [标准]  [小字]
导读: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共有19块抗日根据地,而淮安地处淮南、淮北、苏中、苏北四大根据地的接合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43年1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移驻淮安盱眙黄花塘地区,在两年八个月的时间里,淮安地区成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在华中的指挥中心。历史充分表明,淮安人民在抗战中不惧牺牲、英勇抗争,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淮安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取得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共有19块抗日根据地,而淮安地处淮南、淮北、苏中、苏北四大根据地的接合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43年1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移驻淮安盱眙黄花塘地区,在两年八个月的时间里,淮安地区成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在华中的指挥中心。历史充分表明,淮安人民在抗战中不惧牺牲、英勇抗争,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一、淮安人民的英勇抗争

淮安人民的抗战是中国14年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1月,日军第十三师团一部从安徽来安经王店、西高庙入侵盱眙县城,制造惨无人道的盱城大屠杀;1939年2月,日军第二十一师团、第五师团等,由连云港沿盐河、由宿迁沿运河、由沭阳沿淮沭公路分三路长驱直入,淮安地区于1939年3月1日沦陷。

日军侵占淮安后,轰炸城市、焚烧村庄,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辜民众饱受凌辱;其侵略行为使淮安的手工业、工业、农业等遭受重创,文化教育、公共事业陷入瘫痪,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倒退。根据调查统计,从1938年1月日军进攻盱眙县城至1945年9月日本投降期间,全市因战争原因伤亡18.8万多人,其中被杀害、致残、失踪等直接伤亡3万多人,被俘捕、灾民、劳工等间接伤亡15.8万多人。另据不完全统计,其间,淮安的社会财产损失折合1937年法币约0.21亿元,居民财产损失约1.93亿元。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日军在侵占淮安期间给淮安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留给淮安人民惨痛的历史记忆。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淮安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与凶恶的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1935年,著名的“新安旅行团”从淮安出发,走向全国,宣传抗日救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高度赞扬。1938年春,苏北最大的抗日团体——苏北抗日同盟会成立,它建立组织的范围很广,涉及现在的淮安、宿迁、连云港、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区;苏北抗盟的活动团结了各界人士,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掀起了苏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9年初,淮安沦陷,涟水、淮阴、淮安等地民众立刻自发武装起来,用拿锄头、镰刀的手拿起了枪,从运河东西两岸到淮河南北两侧,从淮涟平原到洪泽湖畔,从盱眙西南山冈到高宝湖西水乡,到处都燃起了抗日的烽火。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淮安人民逐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主心骨,是抗日斗争的中流砥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他们进行持久的抗日斗争。为此,他们思党若渴、盼党心切,辗转湖北武汉、山东沂水等地,历经两年终于找到了党,迎来了党的领导。

1940年,新四军北上,八路军南下,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挺进华中,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淮安的抗日民众终于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斗争更加坚决,必胜信念更加坚定,敌后坚持也更加耐心。1943年1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移驻盱眙黄花塘地区,直至抗战胜利,时间长达两年八个月。淮安一时风云际会、群贤毕至,在地域上联结起了淮南、淮北、苏中、苏北四块抗日根据地,成了整个华中抗战的领导和指挥中心。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是革命的熔炉,培养出一大批能够治党、治军、治国的优秀干部,创造出一整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教育制度。新四军七个师中有5个师、1个独立旅都曾在淮海平原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气壮山河的刘老庄战斗、大胡庄战斗、高杨战役等,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

1944年3月的车桥战役标志着新四军在华中地区战略反攻的开始,华中的战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45年8月,日军大势已去,陆续撤出淮安,新四军三师相机发起两淮战役,淮安地区全境解放。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最终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淮安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二、淮安抗战诠释伟大抗战精神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彰显伟大的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淮安抗战作为全国抗战、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一个缩影,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的充分体现。

爱国情怀是对国家忠诚热爱、愿意为国家奋斗奉献的价值取向。爱国不分老幼,有志不在年高,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淮安最先行动起来的是古镇河下的一群少年儿童。1935年10月,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带着14个(最大17岁,最小12岁)学生组成了“新安旅行团”,走向社会,宣传抗日救亡。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新旅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历时17年,行程5万余里,在桂林他们演过剧目《海军舞》和《参军记》,在武汉他们播放过影片《民族痛史》和《抵抗》,在两淮解放的战场上他们深入前线向敌人喊话,编排五幕活报剧《淮阴之战》,起到了激励军心、安抚民心、凝聚人心的突出作用。国难当前,新旅少年们用稚嫩的嗓音放声呼喊,用真诚的行动唤起民众,用高昂的热情鼓舞人心,他们将中华民族自古流传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他们“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的悲切呐喊中,千千万万淮海民众站了起来,用血肉筑起一座抵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永不屈服的道德信仰。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淮安人民奋起抗争,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利益,不容任何凌辱和侵略。1940年5月,21岁的涟水籍中共党员朱启杰不幸被捕,在“自白书”上她奋笔疾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日寇剁掉了她的手指。在就义前,朱启杰领头唱起了歌:“枪口对外,仇敌认清,杀、杀、杀!向前走,为国家,为民族,真正值得我们牺牲……”1943年8月,盱嘉支队的地下情报员保三娘饱受酷刑仍坚不吐露党组织的情报,日军抓来了她未过门的养媳索家凤以威胁,这个15岁的少女任由毒打一声不吭,婆媳均被日寇戕害。与保三娘一样的普通民众不一定懂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理,但是面对侵略者血淋淋的屠刀,他们均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展示出淮安人民无畏牺牲的高尚灵魂和坚贞不屈的信仰追求。

英雄气概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勇往直前不惧牺牲的崇高品质。毛泽东同志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种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在抗日战争的每一个阶段、在淮海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生动表现。1943年3月18日的刘老庄战斗中,囿于断头沟无处突围的新四军八十二位勇士,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血战竟日,没有一人胆怯,没有一人生还,没有留下一件完整的武器。连部通信员在火线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绝不给我们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将之誉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四军“刘老庄连”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淮安抗战在我们的民族史册上留下了无数光辉的名字:朱氏三杰、大胡庄八十二勇士……他们是淮海的优秀儿女、民族的钢铁脊梁,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一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

必胜信念是坚信终将战胜侵略、重建美好家园的革命乐观主义。战争,从来都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在极为困苦的条件下和十分险恶的环境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苏北抗日根据地一度出现极为困难的局面。但根据地军民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展“反扫荡”“反蚕食”的人民游击战争,终于战胜困难、渡过难关。一位从上海来到黄花塘的革命青年田超,在21岁牺牲前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明天就是幸福,今天,我们却要走向死亡。我们死得那样勇敢和坦然,像明天走向生、走向幸福那样。”正是在这“明天就是幸福”的必胜信念的支撑和鼓舞下,淮海大地上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屈不挠地抵抗,一往无前地牺牲,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淮安抗战启迪未来

80年后再回首,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淮安人民迅猛觉醒,爱国精神空前高涨,凝聚力、战斗力空前提升。他们不畏强暴、奋起抗争,坚忍不拔、众志成城,抱着必胜信念,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救亡战场,充分表现出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融入了淮安人民的血脉,成为淮安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永远是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顾抗战历史,尤为突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淮安沦陷后,英勇的淮安人民虽然立刻自发地组织起来抵抗侵略,但无论是在抵抗的规模还是抗击所取得的成效上,都不能根本性地影响和扭转苏北的抗战形势。在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到来之后,特别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后,淮安人民的抗战立刻有了主心骨,抗战面貌焕然一新。党所领导的新四军成了华中抗战的中坚力量,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锤炼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发扬刀刃向内、自我净化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发挥思想引领的政治优势,不断创新理论武装的方式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筑牢制度创新的政治保障,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成为人民的主心骨。

回顾抗战历史,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所谓血肉联系,是党与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的双向认同,是党群、军民之间的双向奔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在淮安抗战中,党和党所领导的军队始终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党和军队为了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人民群众在后方全力支前。在通力合作、共同御敌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淮安人民联系紧密、鱼水情深。“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打仗总是打胜仗,从来不欺老百姓。老百姓,老百姓,人人拥护新四军……”这首涂克作词谱曲的《白菜心》,唱出了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英勇杀敌,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百姓结下的鱼水深情。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转变,我们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急难愁盼,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回顾抗战历史,伟大的抗战精神已在淮安人民的基因里刻下烙印。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伟大的抗战精神虽然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在残酷的战争洗礼中,勇敢而勤劳的淮安人民孕育出了以“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勇于拼搏、敢于牺牲,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主要特征的红色基因,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淮安人奋勇当先、勇往直前,建设美好家园。今天,淮安的党员干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切嘱托,自觉把红色基因嵌入自己的头脑中,让其永远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中,成为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成为永远不变的政治本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安精彩篇章!

(■张春荣 刘 波;作者单位:中共淮安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